展期|2019.11/2-2020.1/5

地點|鳳甲美術館(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F)

策展人|徐文瑞

參展藝術家|o!sland (Dorothy WONG Ka Chung, Benjamin RYSER)、李寬池、林郁珮、梁廷毓、陳科廷、森人-北投社藝駐計畫

展覽概述|

台灣原生刺桐標記了平埔族人的日常痕跡,族人們經常使用刺桐的枝幹,作為生活工具的材料,當全樹開出火紅色的花朵時,則宣告了族人要開始耕作的時節。和平埔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刺桐樹,可以說是族人的精神象徵。今天北投,也不乏可見到幾棵老刺桐,如溫博館和北投國小旁都有老刺桐的身影。在這裏的刺桐樹,代表平埔族群人家存在北投的歷史與當代。

平埔族群過去因受殖民統治下而逐漸離散,到八零年代至今的社會運動及文化復振,讓在北投的我們,反思凱達格蘭族在北投的歷史痕跡。自去年底開始,本計劃試著透過座談和工作坊,喚起地方關注北投平埔族群的議題。本次計畫除了延續並更深入地方外,也邀請關心此的藝術家、地方人士和學者參與本計畫,期望有這些過程的發酵,讓參與者感知這塊生於斯、長於斯的土地與文化。

〈虛遊北投之二登岸之後〉,林郁珮,2016,21.5x694cm,水墨紙本設色

內容取材自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《裨海記遊》一書,康熙年間因為福建福州火藥庫火災,為補齊庫存而授命來台採硫的郁永河,將自己從福州出發、自台南鹿耳門上陸後輾轉抵達北投,歷經半年多才完成的採硫任務寫下,文中紀錄17世紀台灣風土民情,被認為是關於台灣最早的中文遊記著作。藝術家將具有空間和時間感的遊記,透過卷軸的紙張紋路開展,在科技發達、透過網路可以探索世界各角落的21世紀,試圖融合文字的閱讀經驗,注入當代元素,鏈結兩段相異的時空。

卷軸在水墨創作當中常用於表現具有敘事性的內容,透過卷軸開展時內容所呈現的時間感,可彌補平面繪畫不足之處,而在長卷的觀看過程裡產生的身體運動,也呼應作品中處理的空間位移。林郁珮用破碎、拼貼的形式表現被切斷的時間與空間,一方面是對於繪畫在圖像意涵傳達的玩味,一方面也讓觀眾思考在虛構的文本當中,做為觀者所處的位置。抽象的表現忠於水墨重視意境與想像的概念,但不受限於技法和內容的框架,是充分展現水墨當代性的細膩作品。

〈刺桐花小品〉,林郁珮,2019,142x76cm,水墨紙本設色
〈植物放大鏡陶藝坊:北投平埔篇〉,李寬池、陳科廷,2019,

鈉長石、黑碧靈沙、貝殼沙、安山岩沙、長石沙、莫來石沙、原礦黃土、錮石沙、麥飯石、石英、高嶺土、枯枝、地衣樹皮、羅氏鹽膚木、肖楠、樹皮、月桃、多孔菌、菌根、海金沙、青佇麻、青剛櫟、多媒體播放(工作坊介紹)、工作坊學員作品(11/16-12/27)

「夫物芸芸,各歸其根」,意味著萬物如此繁榮茂盛,都會各自回歸到他們的根本。回到根本就是「靜」,這也是回復生命,而大地土石也像植物一樣各有其面貌和特性並充滿著生機,這次工作坊邀請民眾來到貴子坑-北投社的頂社,從地質、地貌、植物等生態的環境體驗,現場揉捏陶土,並取材當地植物進行拓印,當專注投入其中時,身心與大地合一,從歷史人文的角度,體驗並重新修復人與土地的關係。

本次展出亦呈現參與「植物放大陶藝坊:北投平埔篇」之學員作品,他們於過去盛產白土的北投貴子坑水保園區,經由藝術家李寬池、陳科廷的引導下,採集植物、揉捏陶土,把環境素材揉入陶土作品中。

〈未來廟址:「捏出重建的路」〉,梁廷毓,2019,多媒體播放(工作坊紀錄片段)、App

2017年,保德宮潘姓族人參與北投22號公園規畫工作坊,因22號公園原為凱達格蘭族北投社的傳統活動領域。因此提出將保德宮與族人的遷移歷史,紀錄於公園內的公共藝術牆上。然而,在公園完工後並沒有實現族人的這項訴求。2019年,我們在保德宮延續了這項未竟的想法,透過族人參與製作保德宮的雕塑,以數位地景的方式,將族人製作的保德宮雕塑作品設立於北投社三層崎公園之中。

〈5-1. 讓風朗誦〉,o!sland (黃加頌, Benjamin Ryser),2019,多媒體裝置(聲音,錄像)

錄像,投影,彩色,單頻道,8’26’
聲音,耳機播放,四頻道,6’24’’, 5’24’’, 11’19’’, 7’34’’ 循環
說故事的人:林明義、賴慧燕、Yuri Pasang (李阿雪)、黃加頌

藝音藝術家:Benjamin Ryser
媒體藝術家:黃加頌

他們問這份作品是關於什麼的,這是關於生活或是在這個島嶼上2019年夏天相遇的幾個人對於家、故鄉、歸處、身份的提問。歷史在不同時間給予我們各人不同的名字,現在我們各人是從大陸來臺的漢人後代、被漢化平埔族人後代、從山上遷下來的太魯閣族人、來自香港的人、來自瑞士的外國人。我們在臺灣和北投附近相遇認識,在廟、家和山裡交換了一些時間和故事。以聲音記錄各人收藏在內心最為重要的故事為出發點,錄像則為抽像的索引,以煙為喻和連結作為盛載著各人不同的寄願轉化到彼岸的通道。作品循個人回億中尋索和描說出居住在北投社區群落面貌,從幾個被歷史或生活貼上不同標籤,而又實在生活在社區裡的人拼湊出一角關於族群、歷史到生命身份定位縮影。

〈5-2. 煙的索引〉,o!sland (黃加頌, Benjamin Ryser),2019,多媒體裝置(聲音,錄像)

保德宮、中元節的火。

石牌、一個水過濾的環保煙囪。

山中、消失的身體、永恆的靈魂。

山中、夢裡、摧淚瓦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