硫磺,造就了今天大家熟知的溫泉北投,但300多年前,作為現代工業和戰爭的重要資源,硫磺也帶來北投風光一時的對外貿易,清帝國和西方國家的硫磺需求,讓凱達格蘭族北投社成為當年最富有的部落。1697年,清代官員郁永河為製造火藥,從福建來到北投採硫,還為此寫了一篇「裨海記遊」,紀錄他與原民的交涉和採硫經過,今天在北投硫磺谷還可看見為此而立碑紀念。

「硫在此山中」紀錄片精華版,由青銅視覺藝術有限公司拍攝,片中以硫磺為主題,帶我們一探北部原住民的採硫歷史痕跡,並訪談八煙聚落曾以採硫為業的耆老,講述他們當時採硫的工作,片後邀請對陽明山一石一路都再也熟悉不過的的呂理昌老師,談論為此片拍攝時他所提供的史料及觀點。

講座文字摘要
主持人∕策劃人|徐文瑞引言(節錄)

今天看到的影片算是精華濃縮版,但其實有很多故事、細節都在原住民採硫、守硫的歷史中。在台灣硫磺產業發展的過程中,北部的原住民族身兼了採硫與守硫的雙重身分,因地緣的鄰近,他們以採硫為業,將硫磺礦產作為交易、買賣的商品。當清廷政府開始重視硫磺的軍事用途,以禁採令規範硫磺產業時,原住民轉為了天子的代言人,幫清朝皇帝看守硫磺礦坑。無論是看守人還是採硫者,都證明北部原住民產業的發展、文化歷史的脈絡與硫磺這一礦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今天特別邀請到對北部硫磺歷史了解甚深的呂理昌老師,來為我們作映後的座談。

主講人|呂理昌(節錄)

謝謝鳳甲美術館蘇館長與徐老師辦了這一系列的活動,讓我們有機會在這裡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
這個影片是有一天導演就來找我,說他接到一個案子要做這件事情,所以我就帶他去找一些耆老作訪問、去一些地方走走拍拍,也提供了他一些歷史照片。硫磺對台灣北部的產業發展非常重要,與平埔族也有很大的關係,因為採硫的都是平埔族。裕永和就是為了採硫磺才來到台灣,從台南上岸,一路北上到北投採磺,也才有了《採硫日記》(裨海紀遊)。我們北海岸很多歷史遺跡、地名也都跟採硫產業有關係。

雍正年間的古地圖,可以看到磺溪流經北投、士林,從唭哩岸出去,唭哩岸在當時就是一個港口。從古地圖可以看到陽明山的東西兩邊各有一個磺港,一邊是金山的磺港 一個則在唭哩岸的位置,現在的北投焚化爐那裡。為什麼會叫磺港?當然是跟硫磺有關係,當時的生意人就是到磺港來跟我們北投社、毛少翁社的原住民做生意。硫磺的產地在現在的硫磺谷、龍鳳谷、惇敘高工這一塊區域,磺港溪往下流過北投市場、經過新北投的街市,從北投焚化爐旁邊出海。龍鳳谷的水則流過行義路溫泉區、經過榮總、天母、戲曲學院,接到舊雙溪,最後從承德路六段那邊的驚艷關渡(洲美蜆仔港公園)流出去。其實這一塊地方都是磺港溪、舊雙溪的沖積扇,連日本時代的軍艦、輪船都能開到那附近。整個大台北地區的硫磺,都從這幾個地方出去。

硫磺,無論在民生還是軍事用途都是相當重要的自然資源。《本草綱目》中絕大多數的藥材都需要用硫磺泡製、蒸煮,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資,火藥發明後,其價值更顯貴重。掌握硫磺等於掌控了軍事、經濟的資源,因此無論是哪一個殖民者、統治者對硫磺產業都十分重視。其實漢人很早就來到北部地區做生意,只是沒有留在此地定居,而明清開始,北投地區逐漸有了越來越多的漢人聚落,當時第一張的墾號,就是在關渡平原、磺港旁邊的唭哩岸,而第一間漢人的廟,就是位於唭哩岸的慈聖宮。因為硫磺的產業,使此地的漢人聚落得以成型,延澗成居。

漢人的聚落也帶來紛爭、械鬥,各類的民變與民亂促使清廷政府下了硫磺的禁採令,並派遣湘軍(湖南軍,也因讀音的相似被稱為荷蘭勇、荷蘭軍)來台駐紮。但湘軍的駐紮只是一時,軍隊一離開,北部的仕紳又開始偷採硫磺、販售貿易,因此清廷只好找當地毛少翁社的原住民來監督、看守,也造成了原住民族與偷採硫磺漢人間的紛爭、傷亡。淡水廳志中清廷的古地圖,即有「少翁屯」的營地註記。湘軍與在地的原住民都被清朝予以守磺的責任,一有亂世,就封硫,成為執政者最常處理台灣硫磺礦產的方式。

偷採硫磺的漢人,不能正大光明的從磺港出海,只好從北部其他小溪流、出海口偷渡,因此北投地區的山上有許多因偷運硫磺而生的古道、舊道。這些古道,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、文化資源,我們應該要去重視、要去找出每一條古道的故事,了解我們的先民與土地的關係,他們怎麼在此生活?與這片土地有什麼聯結?他們有什麼樣的生活智慧、生命經驗?我們是台灣的子民,即便有了豐盛的物質,若不了解腳下踩的土地,靈魂也是空虛的。我們要了解這裡的河川、土地,要讓我們的小孩去接觸、去摸去看,這幾千年先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活下來?我們活著是為了要讓這個土地更好,透過硫磺的故事希望能提供大家一個出發點,讓大家可以去關注自己旁邊、腳下的土地。台北其實是一個非常美、物產非常豐饒的地方,只是現在的我們都不知道了。

QA時間

問:磺港附近有舊的煉硫廠房?是否有考古的發現或遺址?

答:以前的基隆路是一條河道,現在卻看不到水的痕跡。唭哩岸地區的改建、拆除的工程已實施多年,遺跡可能已經不可考。而且後期硫磺加工的程序也多在採礦現場進行,日治時期的採硫程序也多在坑口附近加工,因此工廠與遺跡多以佚失。

問:您剛剛提到清法戰爭有一條步道,他是為了戰爭開採還是為了什麼出現?

答:清法戰爭時,法國人封鎖了台灣北部的海路、港口,促使戰後清廷決定要發展一條陸上的戰備棧道,因此有了1892年完工的淡蘭古道。比沿著北海岸走幾乎省了近一半的時間,省時之餘也遠離砲火的騷擾。除了淡蘭古道外,中部也有通往東部(後山)的棧道—八通關古道。這些古道在日治時期,亦成為了行軍、遠足的路徑。

問:所以一般人的腳程走這個要走多久?

答:大概四天吧(現場哄笑),慢慢走加解說大概四天啦。沿途風景非常美,會經過很多歷史遺跡、戰地壕溝還有很壯觀的噴氣孔。真的很值得規劃、發展古道的復興。古道就是歷史的痕跡,是因為有事件、有故事才會有古道,我們真的要幫這塊土地留一點東西,不只是古道還有很多的歷史遺跡,都是需要被留下來的東西。尤其是原住民的東西,就更有價值,真的要好好保存。然後要讓年輕人走入土地真的是很重要的,未來真的就是要靠年輕人繼續去努力。

問:守磺營附近的德記礦業界碑上的號碼不是編號一,是不是表示有其他的界碑?因為是採活動很重要的遺跡,然後清軍的營盤大概在什麼位置?

答:德記的英商林文仁,在離開台灣的時候其實給了陽明山國家公園很多的老照片、錄影帶,但我離開解說課之後,錄影帶被放到遊客中心,後來發霉就丟掉了,損失了很多相當珍貴的老照片、影像資料。德記很大,其實那個碑應該上面整圈都要有,可是很多都已經崩掉、壞掉。界碑的遺址應該不只一根,因為那邊其實蠻多礦口,但在那附近我是沒有找到其他的石碑,或許需要再往上那邊比較沒有探查到。所謂的少翁屯、荷蘭營現在都是草原了,就是現在魚路古道的冷水坑觀景台裡面走進去,靠近雞心崙那邊的草原。

問:北投是物產豐饒的地方,有很多硫磺相關的產業,這個北投在地的產業有沒有軍事、火藥之外的別的作用?因為之前訪談中有聽過北投地區在砌浴池時,為了避免溫泉水從石頭的孔隙中滲漏,會使用一種特殊的工法「灌磺底」把硫磺溶入石頭的縫隙中,讓浴池更堅固、耐用。想知道有沒有類似這種跟硫磺相關的產業?

答:我之前沒有聽過你說的這種做法,但是八煙附近有一個鐵肥工廠,旁邊有德記的辦公室。因為當地有出產硫化鐵,可以用作肥料,所以才有了鐵肥工廠。另外北投也有很多大屯燒、玻璃砂和礦脈,有很多陶土、瓷土都可以使用,資料應該都很多,可以再去找找看。

問:這個影片是一系列有關於採硫的影集嗎?其中有一些用字我覺得有點問題,因為他直接講說台灣是法外之地,這種殖民者的敘述,我覺得有些問題。

答:「硫在此山中」是一部的完整紀錄片,只是會分次、分集播出。當今天我們在處理這種歷史、殖民的問題時,確實要考慮不同觀點的轉換。整部影片其實是從十五、十六世紀開始,把台灣史的書寫與海洋擴張的脈絡連結,討論硫在其中的存在與可能。影片用多元的觀點來討論硫之於台灣、之於全球的意義,如同現在對全球史的討論,我們要盡量用不同的觀點來切入、轉換。只是今天看到的是其中的一個片段,因此感覺會比較片面,也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為大家放映更完整的影片。

  • 時間

    2018/11/16(五) 7-9pm

  • 地點
    Café Solo Singer Life
  • 與談人

    呂理昌(陽明山國家管理處解說課技正)

  • 主持人

    徐文瑞


  • 紀錄片提供

    青銅視覺藝術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