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
打造天然:大屯火山群的風景變遷古道

〈免費講座〉

住在台北盆地的我們,或許已經習慣「陽明山國家公園」如後花園般,在我們身邊,方便可達且提供豐富多元的體驗:有火山作用形成的地形美景,有「天然」茂盛的樹林,是登山健行的好去處,是賞花的熱門景點,也有新鮮的野菜山產。這些風景的背後,同時也記載著不同時期統治者與居住者,持續互動的張力。

洪廣冀老師以林業史為研究起點,從臺灣畫家郭雪湖《圓山附近》的風景畫獲得啟發,引導「重新思考天然」的路徑。從梳理清代的恤番政策,漢人開墾的歷程,到日本時期的林野調查與整理,再到相關規則的制定,以及當時「資本主義化」的分析概念,再到為紀念日本東宮殿下行啟所規劃的大屯山造林事業,延續到太平洋戰爭時期,並以戰後的發展告一段落。

讓我們一步步跟著廣冀老師的腳步回溯「陽明山國家公園」的過往:從「命名」思考當權者賦予的意義,亦探討區域地景的變遷。檔案史料及居民感受則為理解政策多元角度的基礎,其中隱含規劃者的構想、時代思潮及居民的回應之道,呈現各種力量的參與、交織與協調。

期待講者扎實細緻的分析,搭配深入淺出的說明,可以啟發參與者對時空因果脈絡的思考,以更寬廣格局理解我們所處之地歷史層層堆疊的豐饒紋理。

關鍵字:大屯山彙、族群交流、開墾地、山林治理、天然與自然、陽明山、國立公園、管理局。

💡報名連結:

線上 https://www.accupass.com/go/kipatauwartv4

現場 https://www.accupass.com/go/kipatauwarta4


延伸閱讀:

  • 柯志明(2001)。《番頭家: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》。臺北市: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。
  • 郭雪湖(1928)。《圓山附近》。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網站。https://www.tfam.museum/collection/CollectionDetail.aspx?CID=3359&ddlLang=zh-tw(檢索日期:2024年10月23日)。
  • 陳志豪(2021)。《草山紅: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-1990》。新北市:衛城出版/遠足文化;臺北市: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。

相關語音:

  • 【學人開講】打造「天然」:從郭雪湖《圓山附近》談基礎設施研究。張文熏主持,洪廣冀開講(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23-07-30發布)
     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u7lLk_cpoA

主視覺
圖片來源:吉田初三郎〈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北市鳥瞰圖〉
典藏者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。數位物件典藏者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。創用CC 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 3.0台灣(CC BY-NC 3.0 TW)發佈於《開放博物館》[https://openmuseum.tw/muse/digi_object/775f2066480b1a668c6c3955729c94b4#101364](2024/10/22瀏覽)。
橫幅設計:森人團隊

主辦單位:森人
贊助單位:臺北市政府文化局​